top of page
  • YouTube
  • Facebook

书法欣赏

隸書基本筆畫筆法漢隸乙瑛碑史晨曹全碑

All Videos

All Videos

Watch Now

張遷碑

全稱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颂

啓明  注釋  白話語譯(初稿)

善竹  編校

張遷碑  (碑陽)全文

 

君諱遷,字公方,陳留己吾人也。君之先出自有周。

周宣王中興,有張仲,以孝友為行,披覽詩雅,煥知其祖。高帝龍興,有張良,善用籌策,在帷幕之內,決勝負千里之外,析珪於留。文景之間,有張釋之,建忠弼之謨。帝遊上林,問禽狩所有。苑令不對,更問嗇夫,嗇夫事對。於是進嗇夫為令,令退為嗇夫。釋之議為不可,苑令有公卿之才,嗇夫喋喋小吏,非社稷之重。上從言。孝武時,有張騫,廣通風俗,開定畿寓,南苞八蠻,西羈六戎,北震五秋,東勤九夷。荒遠既殯,各貢所有。張是輔漢,世載其德。

爰既且於君,蓋其繵縺。纘戎鴻緒,牧守相係,不殞高問。孝弟於家,中謇於朝。治京氏易,聰麗㩲略,㙯於從畋。少為郡吏,隱練職位,常在股肱。數為從事,聲無細聞。徵拜郎中,除穀城長。蠶月之務,不閇四門。臈正之際,𠇲囚歸賀。八月筭民,不煩於鄉。隨就虛落,存恤高年。路無拾遺,犂種宿野。黃巾初起,燒平城市,斯縣獨全。子賤孔蔑,其道區別。尚書五教,君崇其寬;詩云愷悌,君隆其恩;東里潤色,君垂其仁。邵伯分陕,君懿于棠。晉陽珮瑋,西門帶弦。君之體素,能雙其勛。流化八基,遷蕩陰令。吏民頡頏,隨送如雲。周公東征,西人怨思。奚斯贊魯。考父頌殷。前喆遺芳,有功不書,後無述焉。於是刊石豎表,銘勒萬載。三代以來,雖遠猶近,詩云舊國,其命惟新。

於穆我君,既敦既純。雪白之性,孝友之仁。紀行來本,蘭生有芬,克岐有兆,綏御有勛。利器不覿,魚不出淵。國之良幹,垂愛在民。(蔽巾(蔽)沛棠樹,溫溫恭人。乾道不繆,唯淑是親。既多受祉,永享南山。干祿无彊,子子孫孫。

惟中平三年,歲在攝提,二月震莭,紀日上旬。陽氣厥㭊,感思舊君。故吏韋萌等,僉然同聲,賃師孫興,刊石立表,以示後昆。共享天秨,億載萬年。

 

 

原文 

君諱遷,字公方,陳留己吾人也。君之先出自有周。

譯文

先生諱名遷,二十歲冠禮之後,別字公方,陳留郡己吾縣人。先生的祖先,源自周朝。

1. 諱:康熙字典:增韻:生曰名,死曰諱。

2. 字:禮記:曲禮上:男子二十冠而字。

 

原文

周宣王中興,有張仲,以孝友為行,披覽詩雅,煥知其祖。

譯文

周宣王中興的時候,有張仲,堅守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美好的品行。只要翻閱詩經小雅,就可以清楚知道張氏祖先的事蹟。

1. 煥:鮮明

 

原文

高帝龍興,有張良,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,決勝負千里之外,析珪於留。

譯文

高祖劉邦起義稱帝,日漸興盛的時候,有先祖張良的輔助,他善於運用謀略,在軍營帳幕之內指揮作戰,就可以決定勝負於千里之外,高祖以陳留縣封給他。

1. 龍興:喻王業之興隆。

2. 留:當今河南陳留縣,世稱留侯張良。析圭:一作析珪,古制,中分珪玉,析圭而爵,天子與諸侯名執其半。

 

原文

文景之間,有張釋之,建忠弼之謨。帝遊上林,問禽狩(獸)所有,苑令不對,更問嗇夫,嗇夫事對。

譯文

文帝景帝期間,有張釋之,建議忠誠輔君的謀略計策。有一次,漢文皇帝前往上林苑狩獵,查問苑內有那些飛禽走狩(獸),苑令答不出來,改向嗇夫查問,嗇夫以實情回答。

1. 狩:猶獸也,公羊傳:桓四 :冬曰狩注,見中文大辭典。

2. 遊:狩獵。

3. 上林苑:本秦舊苑,漢武帝時,增而廣之。司馬相如作上林賦,敍述天子狩獵之事。

 

原文

於是,進嗇夫為令,令退為嗇夫,釋之議為不可,苑令有公卿之才,嗇夫喋喋小吏,非社稷之重,上從言。

譯文

於是,擢升嗇夫為苑令,苑令降為嗇夫,張釋之諫議說,不可以這樣做,苑令有公卿的才幹,嗇夫只不過會說幾句話的小吏,不是國家的重臣。皇上聽從了他的進諫。

 

 


翰墨缘.png

原文

孝武時,有張騫,廣通風俗,開定畿㝢(宇),南苞八蠻,西羈六戎,北震五狄,東勤九夷。

譯文

孝武帝的時候有張騫,廣博地通曉各地的風俗,平定及開拓了邊疆土地南面囊括了八個蠻族部落,西方佔領了六個戎族部落,北方震懾了五個狄族部落,東面安撫了九個夷族部落。

 

1. 畿:古代帝王所管轄的地方。

2. 宇:上下四方,地域疆土。㝢:康熙字典:籀文宇。

 

原文

荒遠既殯(賓),各貢所有,張是輔漢,世載其德。

譯文

荒遠地區民族既然臣服了,於是各自向漢朝進貢他們特有的(財物)。可見,張氏的祖先確確實實的輔佐漢室,世世代代都記載著他們的功德。

1. 是:肯定之詞,實也。

2. 殯:賓客、與賓通,説文通訓定聲:殯叚借為賓,禮記:曾子問:奠而後辭於賓,注:殯當為賓聲之誤也。(見中文大辭典)

 

原文

爰既且於君,蓋其繵縺,纘戎鴻緒。

譯文

到了當今的張遷先生,大致上他繼承發揚先祖的偉大功業。

1. 繵縺:粵音纏蓮、即蟬連、亦即蟬聯,連續不絕貌。

2. 纘緒:繼承前人的事業,見詩經魯頌:閟宮,戎:大也、盛也,鴻:大也。

 

原文

牧守相係,不殞高問(聞)。

釋文

連續不斷地先後擔任州郡的長官,總算沒有敗壞祖先的崇高聲譽。

1. 牧守:官名、州郡的長官,亦可分作州牧、太守,相當於省長縣長。

2. 係:爾雅:釋詁:繼也。

3. 殞:粵音韻、毀敗。

4. 問:與聞通:名譽。

 

原文

孝弟於家, 中(忠)謇於朝。

譯文

在家裏孝敬父母,友愛兄弟,對朝庭忠誠正直。

1. 中:與忠通,說文通訓定聲:叚借為忠,孝經事君章。中心藏之,經典釋文:中本亦作忠,見中文大辭典。中:亦可釋為心,康熙字典引史記韓安國傳:深中寬厚。

2. 謇:音‘件’上聲、正直、直言。

 

 

原文

治京氏易, 聰麗㩲(權)略,㙯(藝)於從畋。

譯文

先生硏究京氏的易傳,天性聰慧慎思,善權變、有謀畧,暇餘游藝,擅長打獵。

1. 京氏:京房巜前77前37年》,西漢學者 ,以"房氏易傳"三卷為其代表著作。研究周易概略地可分兩大流派一是義理(闡釋義理),二是象數(占卜之術),京氏則屬後者。)

2. 麗:慮也,説文通訓定聲傳,假借為慮,麗慮雙聲,小爾雅廣言:麗:思也。

3. 㩲:通權,權變、權術。

4. 㙯:康熙沒收錄此字,中文大辭典:埶:引集韻倪祭切音藝,a。穜也,引説文,埶、穜也⋯⋯,段注:⋯⋯然埶蓺字,皆不見於説文,周時六藝字,蓋亦作埶。b。技能也⋯集韻:埶一曰技能也,或作蓺、藝、㙯。(乙瑛碑藝作蓺)。論語述而:依於仁,游於藝,集註:游者,玩物適情之謂,藝則禮樂之文,射御書數之法。

5. 畋:獵也。

 

原文

少為郡吏,隱練職位,常在股肱。

譯文

年輕時已在郡內擔任官吏,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熟練妥善,常常被委派往輔佐主子的重要崗位上。

1. 隱:安也、定也。

2. 練:閑熟。

3. 股肱:手足也,伸引為輔佐之重臣。

 

原文

數為從事, 聲無細聞。

譯文

多次擔任郡守的從事一職,從沒有聽到對他批評的微言。

1. 從事:官名、漢制刺史佐吏。

2. 細:細說:小人之言

3. 聞:聽到的說話、傳聞。

 

花开满树.png

原文

徵拜郎中,除穀城長。

譯文

被朝廷徵召任為郎中,不久又被任命為穀城縣的縣令。

1. 拜:任命

2. 郎中:官名,為尚書、侍郎、丞以下之高級官員或為帝王待從。

3. 除:授予新職。

4. 長:令長

 

原文

蠶月之務,不閇(閉)四門。

譯文

農曆四月正是養蠶抽絲的工作季節,夜間四方門戶都不用關閉。

1. 蠶月:養蠶之月,陰曆四月。

2. 閇:玉篇:閉之俗字。

 

 

原文

臈(臘)正之(亻蔡),𠇲(休)囚歸賀。

譯文

到了正月臘祭的時候,釋放囚犯讓他們回家慶賀。

1. 臈:祭名、與臘同、又稱正臘,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。獨斷(書名)上:周曰大蜡、漢曰臘。獨斷下:臘者、歲終大祭,縱吏民燕飲。東觀漢紀張酺傳,適會正臘,衆官罷朝,俱賀歲。禮記月令:仲春之月⋯命有司省囹圄、去桎梏,毋肆掠、止獄訟。

按(亻蔡):康熙字典沒有收録,中文大辭典視為傺。傺:逗也,住也;又失意的樣子。此處暫且釋之以"際"。

2. 𠇲:康熙字典備考:𠇲乃休之譌字。休:休息,休假。

 

原文

八月筭(算)民,不煩於鄉。

譯文

八月向百姓登記戶籍作為徵收賦稅的資料,當官吏到了鄉間,並沒有打擾郷民。

1. 筭:集韻筭或作算。

 

原文

隨就虛落,存恤高年。

譯文

隨便居住在簡陋的村落裏,遇到年老長者,每加憐愛慰問。

1. 虛落:同墟落、即村落。

 

原文

路無拾遺,犂種宿野。

譯文

百姓不會撿拾別人遺下的財物。耕田種植,晚上就住宿在郊野外。

1. 犂:耕。

2. 野:郊外。

 

原文

黃巾初起,燒平城市,斯縣獨全。

譯文

黃巾賊作亂之初,放火燒毀了多個城市,惟獨這個縣市能夠完整無缺。

1. 黃巾之亂:燒毀官府,殺害士兵,一月之間,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。(見維基百科:黃巾之亂)。

 

 

原文

子賤孔蔑, 其道區別。

譯文

宓子賤和孔蔑,他們二人的執政之道是有不同的。

1. 孔蔑:孔子哥哥的其中一子

2. 子賤:孔子弟子宓子賤,二人同時出仕,孔子卻稱讃子賤,事見孔子家語。

 

 

原文

尚書五教, 君崇其寬。

譯文

尚書提到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這五種教化,於是先生推崇以寬厚待人。

1. 尚書舜典:帝曰: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,在寛。注疏引左傳文公十八年云:布五教於四方,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又引論語:寛則得衆。(論語陽貨及堯曰)

 

原文

詩云愷悌, 君隆其恩。

譯文

詩經云:和氣歡樂,平易近人的君子,是百姓的父母,先生正是付出豐厚盛大的慈愛與恩恵。

1. 詩經大雅泂酌:豈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孝經:廣至德章第十三作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,非至德,其孰能順民如此,其大者乎?愷悌:和樂、平易。

 

 

原文

東里潤色, 君垂其仁。

譯文

東里子產擅於潤色公文上的辭藻文釆,先生能像子産一樣,能將仁愛給予百姓。

1. 東里:子產居住的地方。

2. 子産:春秋鄭國大夫。論語憲問:子曰:為命(撰寫公文),裨諶草創之⋯東里子産潤色之。或問子産,子曰:惠人也,疏:惠人也者,惠愛也。又正義:…古之遺愛者。(有人將"子產潤色公文"這件事請問於孔子,孔子説:子産能將慈愛給予百姓。)

 

原文

邵伯分陕(陝),君懿於棠。

譯文

昔日邵伯和周公分地治理陝郡,先生的善政美德也能像邵伯一樣,得到百姓好好地保育棠梨樹來紀念他。

1. 陕:陝的古字,見龍龕手鑑,亦為陜的俗字。陝:州名、縣名,今河南省、陝縣。(見中文大辭典)

2. 邵伯:即召公,又稱召康公、召伯,姓姬名奭,或謂文王庶子,食邑在召(今陝西岐山)。成王時任太保,與周公分陝而治。(氏族博考:召與邵,春秋本一姓,只是寫法不同而已。(參第一範文網,百家姓、邵))。周成王時,周公把周地一分為二,陝東由自己管理,陝西由邵伯管理。

3. 棠:詩經召南:甘棠:蔽芾甘棠,勿翦勿拜。蔽芾(音肺)小貌,甘棠:棠梨,杜梨樹。鄭箋云:召伯聽男女之訟,不重煩勞百姓,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,國人被其德,說其化,思其人,敬其樹。

 

 

原文

晉陽珮瑋,西門帶弦。

*有人以為碑文宜作:晉陽帯弦,西門佩瑋。

譯文甲

董安于性情舒緩,宜佩戴弓弦以自激勵。西門豹個性急躁,故宜腰束皮帶以自舒緩。

1. 西門:西門豹戰國魏人。

2. 晉陽:指董安于,董乃春秋晉國趙鞅家臣,曾築建晉陽城。韓非子:觀行:西門豹之性急,故佩韋以自緩;董安于之心緩,故佩弦以自急。佩韋佩弦,用以警戒自己。

3. 珮:玉珮猶玉佩,以玉為佩飾。

4. 瑋:美玉。

    

*晉陽珮瑋,西門帶弦。(原文西門帶弦,暫作反問語句。)

譯文乙

董安于佩戴瑋玉作為飾物,是以君子自勉,難道西門豹仍以佩戴弓弦來自勵嗎?

1. 禮記聘義:孔子曰:夫昔者,君子比德於玉焉。溫潤而澤,仁也⋯。道出玉有十一種美德。東漢許慎把玉的美德簡化了,說文:玉,石之美有五德者,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。

2. 孔子家語:問玉(第三十六)引"詩經秦風:小戎: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",故君子貴之也。

3. 禮記玉藻:古之君子必佩玉,右徵角,左宫羽⋯在車則聞鸞和之聲,行則鳴佩玉⋯君子無故(指喪事),玉不去身。

 

原文

君之體素, 能雙其勛。

譯文

先生的本性素質,能夠兼有兩種性情的功效,既不急也不緩。

 

原文

流化八基, 遷蕩陰令。

譯文

先生在榖城擔任縣令,感化教導了我們八個年頭,現將調遷為蕩陰縣的縣令。

1. 流化:感化普及。

2. 基:一周年也,與稘、朞通,説文通訓定聲:基叚借為稘,後漢書郎顗傳:於詩三基,注:基當作朞。咸陽𩆜䑓碑:承祠基年。稘:音奇、周年也,廣雅釋詁:稘:年也。(俱見中文大辭典)

3. 蕩陰:古地名、漢置蕩陰、縣地居漢水之陰(南)故名,今屬河南。

*上文云徴拜郎中,除穀城長,在穀城任職八年,便調遷為蕩陰令。

 

原文

吏民頡頏,隨送如雲。

譯文

離別之時,官吏和百姓前前後後奔走相伴,像雲霞一樣追隨送行。

1. 頡頏:粵音揭杭,鳥上下相飛的様子。

 

原文

周公東征, 西人怨思。

譯文

周公向東面征討武庚和三監作亂的時候,西方戰區內的百姓既怨恨卻又思戀,為何遅遅不來解救我們呢。

1. 周武王死後,成王繼位,周公輔政,武王的三位弟弟不滿周公掌權,遂與紂王之子武庚合謀,藉言周公篡位而起兵作亂,史稱三監之亂。周公力勸召公支持(召公:周武王弟,參見邵伯分陝),率軍東征,歷時三年,誅殺武庚,平定叛亂。

2. 公羊傳:僖公四年:周公東征則西國怨,西征則東國怨。言人民對仁義之師的盼望。怨思:怨恨思戀也。

   

原文

奚斯贊魯, 考父頌殷。

譯文

魯國大夫奚斯撰寫詩歌讚頌魯國僖公。正考父編校讃頌的詩歌,部份被收錄而為詩經的商頌。

1. 奚斯:春秋時期鲁國大夫,又名公子鱼。文選:班固兩都賦:故皋陶歌虞 , 奚斯頌魯 ,同見采於孔氏。後世認為奚斯乃诗经鲁颂,閟宫這首詩的作者。閟(音祕)宮的內容:以鲁僖公作閟宫为材,而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。

2. 考父:正考父,春秋時期宋國大夫。國語魯語下: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。(今僅存五篇)。商頌:是宋國大夫所編校的詩歌,商朝發源及建都於宋國的商丘,前三篇為祭祀商朝祖先的樂歌,後两篇長發、殷武,是歌頌商朝武丁討伐荊楚(參百度百科、商頌)。亦有學者認為第五篇殷武為宋襄公作,以稱頌其父桓公之辭。

3. 殷:商朝自盤庚遷都殷墟,遂改號曰殷,故稱殷商。

 

原文

前喆(哲)遺芳, 有功不書, 後無述焉。

譯文

這都是先賢留下的美好典範,既有功績而又不書寫記載下來,後人就沒有辦法遵循了。

1. 喆:康熙字典引同篇:同哲。

2. 述:遵循也,中庸:父作之,子述之;述:可䆁作記錄解。

 

满招损.png
江千多是.png

原文

於是刊石竪表, 銘勒萬載。

譯文

於是刻石立碑,把張先生的名字和事蹟永記在石碑上,好讓流傳萬世

1. 刊:雕刻。

2. 表:碑,為表彰其人之善行而立的石碑。

原文

三代以來, 雖遠猶近。

譯文

夏商周三代以至今天,雖然時間相去久遠,(但由於有碑文的流傳,讓我知道昔日的事情,)好像將距離拉近了。

 

原文

詩云舊國,其命惟新。  

譯文

詩經上說,周朝雖然是舊國家,它的使命,卻在於創新。

1. 詩云:見於詩經大雅:文王: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  

 

 

原文 

於穆我君,既敦既純,雪白之性,孝友之仁。

譯文

我們這位張先生,待人和睦恭敬,既敦厚又淳樸,像白雪一樣潔淨的品性,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仁德。

1. 於:句首語詞表對向。

 

原文

紀行來本,蘭生有芬。 

釋文

我們記下他的行事,是從實情的始末説個清清楚楚,如同綻放的蘭花,一定會散發芳芬。

1. 來:從丶還、歸也。

2. 本:基也,始也。

據:古越琴石山房藏版,上海閘北會文堂印局之初拓張遷碑(民國第一甲子年八月出版),參見附圖。

 

1.png
2.png

原文

克岐有兆,綏御有勛。

譯文

能聽到岐山的鳳凰鳴叫,正是吉祥的預兆,那就要好好安撫駕御有功勞的臣子,事情必能順利成功。

1. 岐山:周的祖先古公亶父去豳而居於此,故岐山是周朝的發祥地。到了周文王即位,有凰凰在岐山栖息鳴叫。普遍認為周王推行德政,鳳凰呈瑞,象徴著周朝的興起。國語:周語上(第12則):周之興也,鸑鷟鳴於岐山。韋昭注:鸑鷟:鳯之別名也,詩云:鳳皇鳴矣,于彼高岡,其在歧山之脊乎?竹書紀年:文丁十二年,有鳳集于岐山。

釋文

綏御:撫御也,綏馭如同綏御:撫御:撫馭也、宋史高繼勲傳:善撫御士卒。撫馭:安輯而駕馭也,南史蘭欽傳善撫馭,得人死力。

 

原文

利器不覿, 魚不出淵。

釋文

國家的管治權柄,不可以讓人民看見,如同魚兒不能離開深淵。

1. 老子:第36章: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
2. 覿:粵音敵,見也。

3. 利器:治理國家的權柄。

 

原文

國之良幹,垂愛在民。(蔽+巾)沛棠樹,溫溫恭人。

譯文

張先生是國家的好棟樑,他將慈愛留給他人民百姓。看到這棵矮小的甘棠樹, 令我們思念先生也和邵伯一樣溫柔和藹,謙遜可敬。

1. 蔽+巾)康熙字典沒有收錄,經籍籑詁:蔽:靈䑓碑:永囗(蔽+巾),張遷碑(蔽+巾)沛棠樹,蔽皆作(蔽+巾)。按石門頌:悪虫(蔽+巾)狩。

*可見(蔽+巾)字漢時頗為通用。

2. 蔽芾棠樹:(蔽+巾)沛:詩經召南:甘棠:"蔽芾"甘棠,勿翦勿拜。蔽芾(粵音肺)小貌,甘棠:棠梨,杜梨樹。鄭箋云:召伯聽男女之訟,不重煩勞百姓,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,國人被其德,說其化,思其人,敬其樹。參見:君懿於棠。

3. 芾:小貌。芾芾:茂也,廣雅釋訓:芾芾:茂也,曹憲廣雅音:芾:不味疏証:王念孫曰芾芾猶沛沛也⋯大雅生民篇:荏菽旆旆,義竝與芾芾同。(見中文大辭典)

4. 阮元周易註疏校勘記卷六: 豐:豐其沛...釋文沛本作旆,子夏(子夏易傳)作芾,鄭干作韋。類似的說法見於 經籍籑詁:沛:易豐天釋文沛本作旆,干本作韋,子夏傳作芾。

*可見沛、芾、旆古已相通,未可視為錯字。

 

原文

乾道不繆,唯淑是親。既多受祉,永享南山,干祿无彊,子子孫孫。

譯文

天道是不會有差錯的,只會親近善良的人,既多賜予福祉,又賜予永享南山一樣的長壽,無窮無盡地取得俸祿, 一直到後世的子子孫孫。

1. 乾:乾為天,坤為地。

2. 彊:音強,説文:弓有力也,集韻:疆或作彊。

宁静致远淡泊明志.png

原文:

惟中平三年,歲在攝提,二月震莭(節),紀日上旬。

譯文:

東漢靈帝中平三年(公元186年,歲次丙寅),二月份的打雷季節,日子在本月最初的十天。

1. 攝提:星名,古時用以表示歲次,猶如今天地支的寅。

2. 西漢的暦學家據歲星在天空運行所處區域以紀年,以10個歲陽和12個歲陰依次相配,如同今天的天干地支互相配合而組成六十年。(參見維基百科:太歲紀年)

3. 震:為八卦之一,周易:說卦:震:為雷、為龍。說文段注:雷:二月陽盛,雷發聲。禮記月令:仲春雷乃發聲。

4. 旬:十天為一旬,每月的最初十天為上旬。

 

原文

陽氣厥㭊(析),感思舊君。

譯文

陽氣盛極而漸漸散發,我們感恩思念這位已故的穀城縣令張先生。

1. 㭊:康熙字典:與析同,析:分散。

 

原文

故吏韋萌等,僉然同聲,賃師孫興。刊石立表,以示後昆。共享天秨(祚),億載萬年。

譯文

所以舊吏韋萌等人,一衆官員,異口同聲地表示,僱請石工師傅孫興,為先生刻石立碑,用以昭示後世子孫。而且一起享受上天的賜福,一直到千千萬年

1. 僉:粵音簽、眾人。

2. 表:石碑,為表彰其人之善行而立的石碑。

3. 秨:集韻音祚、義同,賜福。

 

**完

初稿

庚子立秋之後兩天

松泉.png

© 2023 By Kai Ming Chui

bottom of page